十國千嬌

西風緊

歷史軍事

待到秋來九月八,我花開後百花殺。
沖天香陣透長安,滿城盡帶黃金甲。
唐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三百五十二章 三國

十國千嬌 by 西風緊

2025-3-10 20:58

  蜀國使臣幾經輾轉剛剛到達金陵,此時南唐國早就知道周軍兩路大舉進攻蜀國的事了。
  那使臣就是個說客,可是任他巧舌如簧也蒙不了南唐國君臣。金陵的人才還是不少,雖然現在氣勢較弱,但當年鼎盛時期國土疆域不比周朝小,人口和富庶程度更超越周朝;作為壹個大國沒那麽容易被人左右。
  說客就算唾沫說幹,也只有壹個目的:想與南唐國結盟,出兵合擊周朝。他的口才還是不錯,特別引用三國時期吳蜀聯盟才得以長期與曹魏對峙的事兒,非常具有說服力……大道理還真是那麽回事,周、蜀、唐和當年的三國何其相似!但實際上要重復從前的經典外交,並不是那麽容易。
  國主李璟安撫好蜀國使臣,趕緊在皇城內召集金陵重要大臣商議。
  ……宏偉的宮殿,雕欄玉砌的精巧,至今還散發著南唐國大國的氣度。這個國家比中原任何王朝的建國時間都長多了,長期都是半壁江山的霸主。
  平素聲色犬馬的大臣韓熙載,上殿後率先逐次駁論蜀國使臣的道理,開口便道:“王上,今非三國也。”
  韓熙載侃侃而談:“當年吳蜀兩國孫權、劉備各有雄心。先說古蜀,無論是前期劉備拒荊州,還是後期諸葛出祁山,時刻都有逐鹿之心;是故劉備時刻威脅北方,可為牽制。
  今之蜀國孟氏,觀之不似成大事者,除了憑借地勢固守兩川稱帝還做過什麽?晉漢之交,晉朝被契丹所滅、中原大亂,蜀國就占了個秦鳳兩地,還是晉將主動投降接手的地方,然後就按兵不動坐失良機。中原無主他們都不能出川,現在還指望得上什麽?
  又說我國,同樣不是孫吳。晉漢之交時,我國為何無法進兵中原?精兵都陷在吳越國了,腹背有吳越掣肘,無可奈何。”
  大臣們聽罷紛紛側目小聲議論了壹會兒,大多都覺得韓熙載言之有理。
  韓熙載拿眼四顧,繼續說道:“現在是什麽狀況?淮南之戰周軍傾巢出動,蜀國動了壹兵壹馬麽;同樣,現在蜀國被攻打,我國已經勢微,且不說力不從心,稍有不慎可能引火燒身……到時蜀國照樣不會救我國。南方諸國都想把禍水往別人身上引,哪有送上去擋周朝鋒芒的做法……”
  韓熙載的主張頓時引起了諸臣的附和聲援,這種輿情本來就是金陵主流,大多數人確實不想陷入戰爭。
  但就在這時,王弟李景達出列呵斥道:“爾等文臣,只知吃喝玩樂坐以待斃,不足為謀!”
  李景達是南唐王室第壹帶兵強人,又是國主的四弟,眾人都不敢與他針鋒相對,只是沈默不語。
  “爾等的道理太多,本王只認壹個道理:打不贏什麽都沒用!”李景達言辭強硬道,“現在蜀國被迫和周軍作戰,無論他們願不願意也得打;咱們此時不用兵更待何時?我有二策,上策出兵荊南滅掉駐留此地的周軍,堵死周軍東路軍,與蜀國東西夾擊吃掉周軍精銳。下策收復淮南,此時周軍精兵盡出,淮南李重進已滅,十分空虛;正可渡江收復東都(揚州),盡復江北十四州之地,以為霸業根本。”
  李景達向上面抱拳道:“皇兄壹聲令下,愚弟願為前驅。”
  國主在上面垂目不言,李景達性子有點急,當即又請戰道:“皇兄切勿信周朝交好之言,更別擔心惹惱他們,這世道壯大實力才是正理!”
  樞密使見國主仍舊不言,便道:“齊王(李景達)勿急,王上自有考慮。國家大計,豈能輕率擅動幹戈?”
  李景達也不敢執意逼迫,長嘆壹聲,甩了壹把袖子臉色不快地退到壹旁……他的三哥李景遂就是因為參與權力鬥爭,結果得到被毒死的下場,前車之鑒不遠。
  李景達退下去,韓熙載這才又開口道:“我國不是坐以待斃,而是要等待時機,臣以為現在的時機並不好,太冒險了難以得到國人的支持。”
  有大臣問:“何時才是韓公認為應該等待的時機?”
  韓熙載從容道:“老夫先假設壹件事,晉朝被契丹所滅之時中原無主,那時如果南唐國能抽身、率軍北進中原,會是怎樣的光景?”
  眾人壹通議論,這件事已經不止壹次被人們提起,辯論甚至涉及到國策層面……因為有人認為,如果當年與南方諸國保持和睦,當時沒有把舉國精兵陷在吳越國的戰爭中,晉漢之交就可以趁機定鼎中原了。
  南唐國國策壹直有搖擺,有時候是奉行先統壹南方壯大實力、對峙以待時機的策略;這條路也有成果,陸續滅掉了閩、楚兩國,恰恰在對付吳越國時深陷泥潭壹直沒有解決。打不下吳越國,南唐又實行另壹條國策,便是大臣們時不時就提起的魚諸國和睦共處養精蓄銳。
  不過現在的爭執已經沒有了,南唐失去淮南後實力下降,更滅不掉吳越,所以第壹條路已經終止。
  韓熙載重提舊事,如果假設成立,現在南唐國就不是南唐,估計已經稱大唐建都中原了……晉朝滅亡時,河東節度使憑借狹小的地盤南下建立(後)漢朝,壹路招降,因為中原人在趕走契丹後需要壹個以主體人口為主的政權。當時南唐國那麽大的疆域,只要大軍北上,很容易讓中原漢人接受;南唐無論如何、也比河東那點地盤的實力大得多,機會非常大。
  韓熙載等大夥兒議論了壹陣,便繼續說道:“十年前的機遇稍縱即逝,王上已經等了十年,還不能多等稍許麽?”
  他看向周圍的二十余人,正色道,“不錯!咱們等的就是晉漢之交那樣的機會。周軍大舉進攻蜀國,看似氣勢洶洶,實則是外強中幹在勉強撐場面;只要周軍此戰不利,中原亂世將近。這壹回,我朝應早做準備,而不是急著陷於泥潭。”
  ……廟堂上諸臣各抒己見,大概的主張有三種:第壹種以李景達為首的人想采取積極姿態,趁現在進攻荊州、江北二地,勢必馬上與大周為敵,進入戰爭狀態。
  第二種韓熙載等人,傾向認為周軍無法攻下蜀國,預料中原要陷入混亂,坐等更穩妥時機再動手。
  第三種比較消極,覺得周朝依舊強大,大勢已經進入統壹階段。建議遷都洪州,離開周朝、吳越南北夾擊事態的金陵,對周朝保持恭順……以後怎麽辦沒人敢說,但大家都明白可能是想看形勢沒法阻擋時投降,納土歸降結束南唐國基業、換來富貴。
  就在這時,國主問道:“太子怎麽不說話?”
  太子是李煜,他已經被國主力排眾議、堅持立為太子……李煜在李弘驥“叛亂”的短暫時期,表現得非常好,完全和父親壹條心,深受國主信任。
  李煜終於如願以償,不過做上太子時也不易。朝中有人反對,反對者多認為他遊山玩水沈迷音樂詩賦、怕耽誤大事,找了些借口說他沒有兒子雲雲;但此事在這個世道並不太要緊,養子也可以繼承,李煜更容易壹點、急著就從兄弟家抱養了個壹歲多的男童作為兒子,問題完全解決。
  “兒臣更贊成韓舍人(戶部侍郎、中書舍人韓熙載)的主張。”李煜謹言道,沒有太多的話,但這壹句話確實是經過了深思熟慮。之前李煜沒有開口,但並不是沒有聽沒有想。
  李煜遠遠地看父親時,覺得父王真的有點蒼老了,不是年齡老(也就四十出頭),而是表現出來的氣度仿佛已經心灰意冷……當年開疆辟土攻滅閩楚時的誌氣已經不在,這樣的狀況下,父王不可能采用李景達的主張;而遷都坐等投降,可能父王壹時還無法接受,畢竟他也曾有過輝煌的時候、堪稱壹位有作為的君主。
  所以李煜認為韓熙載的主張是最得父王認可的;自己支持他,正好和父王站在壹起。
  而李煜自己也確實更認同韓熙載的主張。
  叔父李景達用兵很有名,但把朝政想得太簡單,南唐國很多人、包括有錢有勢的壹批人都不太願意打仗,不顧所有人的意願強行把南唐國拖進戰爭,恐怕麻煩阻力都會很大……仗不是想打就打。而且急於與周軍開戰本來就冒險。
  不過要是周軍在蜀國戰敗,情況就完全不同了!
  蜀國地形險惡,並不是那麽好打,歷朝偶有強主在中原穩定時也拿他們沒辦法。現在的周朝太後剛剛攝政國內尚不穩固,為了急於建立威信便匆忙出兵,實在是過於冒險……可能中原戰亂之地的人就是這樣,經常要拿國運押在壹場戰爭勝負上。當年周世宗剛剛登基,也是冒險走這種捷徑;現在周朝太後及其家將又故技重施。
  難道次次都能得償所願?
  周朝太後不是周世宗,那個郭紹更不是。李煜認為這壹仗他們很難不栽在蜀國的崇山峻嶺中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